现代人都越来越注重养生,用中药调理身体的需求亦日趋上升,正确掌握中药煎煮法是提高药物疗效的重要环节。但是,很多人对于煎药都有很多的疑问,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些煎药的常识吧。
1
煎药工具怎么选?
现在有些朋友对此不大在意,用平时煮饭的铝锅来熬中药,这是不对的,一般情况下,中药不能用金属器皿来煮,因为金属器皿中所含的各种金属成份会与某些中药的成份产生化学反应,而且其中某些重金属被析出后会被人体吸收,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最好用砂锅、陶罐、搪瓷、不锈钢亦可。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但是,有的朋友会发现,药壶在开始煮的时候会漏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用泥渣烧制的药壶会有一些缝隙,传统的做法是,在第一次使用以前,先用药壶熬些玉米面,熬好以后,药壶的缝隙就会被堵住了。如果您用砂锅煮药,那么记住,一开始不要使用大火,否则砂锅会出现裂锅现象,要先用小火,等砂锅整个都热了,再适当加大点火力。
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
2
中药饮片是否需清洗?
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切忌浸洗,以免成分丢失,细小种子类的药材会被冲走流失。
3
煎药前需不需要浸泡?
需要!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4
煎药需要多少水量?
水应没过药材面2-3cm为佳,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没过手背,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5
煎药应掌握什么样的火候?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
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6
煎药应需要多长时间?
各不相同
1.一般药物,头煎煮沸后,再煎20—3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
2.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性成分较多,如解表、芳香化湿、行气等类药物,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头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二煎煮沸后5-10分钟即可。
3.补虚药、矿物药及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不易挥发的药,则应延长煎煮时间。头煎煮沸后,再煎40-50分钟;二煎三煎,乃治四煎沸后,再煎30-40分钟即可。煎煮时间均以药液煮沸后计算。
7
可以煎煮多少次?
中药汤剂每煎煮1次时,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约为45%,也就是说中药汤剂煎煮3次后,已提取有效成分的90%左右,如果药物只煎煮1-2次,则有效成分总损失量为30%-55%,补益药就更多,故提倡煎煮2次为佳。
8
处方中单包的药如何煎熬?
『先煎』▼
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另有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
『后下』▼
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大黄甙泻下作用又比甙元强,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
『包煎』▼
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
1.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果实类中药、药物细粉,如蒲黄、葶苈子、黛蛤散等均应包煎。
2.含淀粉较多的药物,如浮小麦、车前子等在煎煮过程中易焦化,也需包煎。
3.附绒毛药物,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不适症状,常见药物如旋覆花、枇杷叶等。
『烊化』▼
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另煎』▼
一些贵重药材可以单独煎煮取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如人参、西洋参、鹿茸、冬虫夏草等。
『冲服』▼
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粉,羚羊角粉,牛黄粉等。鲜药,如鲜竹沥汁、鲜生地、鲜芦根等,按医嘱取汁冲服。
煎好的药液最好立即滤出,每剂约50-ml,混合后分次服用。如药液太多,可将混合的药液大火浓缩后再服用。最好当天煎制,当天用完。如果是代煎的真空包装汤剂,根据代煎真空包装的提示,冰箱冷藏尽快服用完毕。
9
煎煮后如何服用?
1.服药的温度:根据病情需要。
温服:汤剂大多需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
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
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服后盖好衣被,吃热粥,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2.服药的剂量:具体根据医嘱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
10
服药的时间
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
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隔以上的(心、肺),如咽痛、感冒、头痛、眩晕等应在饭后服用。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要饭前服用,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滋补药要空腹服用,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注: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huanga.com/phjy/10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