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进补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而煎服中药是进补的常用方法之一。中药汤剂煎出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药物的进补效果,清代《医药源流论》言“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因此,家中煎服进补中药还是有一些学问的。
中药,是在中医辩证施治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部分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等,其中以植物药为最。那么,在家中怎样煎服中药呢?
煎药用具:煎药一定要用化学性质稳定、不与所煎之药起化学反应的器皿,一般以陶瓷器皿,如砂锅最佳,因其化学性质稳定而价廉,属硅酸盐类药具。如无陶瓷器皿,也可用其它如搪瓷、白钢器皿等,切不可用铜铁器具。
浸泡时间:先用冷水浸泡使药物变软,细胞壁膨胀,药物的有效成分容易渗透到水分中,然后再煎煮。这样随着水温的逐渐增高,有效成分便容易被煎出。浸泡时间,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可浸泡20分钟左右,以根、种子、果实为主的药物可浸泡30-60分钟,外感祛邪药物浸泡时间宜短,而内伤滋补药浸泡时间宜长。
煎药水量:煎药用水以洁净、少含矿物质及其它杂质者为原则,如自来水、井水,有条件可使用蒸馏水为最佳。汤剂用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煎药的质量,用水过少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用水过多煮时过长,又会使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遭到破坏。一般用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4厘米为宜,第二煎的用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为宜。药物宜煎前浸泡20-30分钟或1小时,使水分子充分渗入药材组织,便于煎出有效成分。对于小儿内服汤剂,应尽量减少用水量,可控制在最低线上,以减少小儿服药困难。
煎药火候:煎药火力的强弱,可直接影响汤剂有效成分的煎出,煎药火候有“文火”、“中火”、“武火”之分,也就是小火、中火、大火之别。一般掌握原则是:
1.解表药宜用武火速煎,中火断后,以“气足势猛”迅速煎成。
2.一般药剂用武火煎至沸,中火煎煮,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3.滋补调理药应是武火至沸,再文火慢煎,使药汁浓厚药力持久。
煎药时间:煎药时间的长短,一般与加水多少、火力大小、药物吸水能力及治疗作用息息相关。但与火力的控制关系更为密切,一般应掌握解表药头煎15-20分钟,二煎10-15分钟;一般药剂头煎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滋补药头煎30-35分钟,二煎20-25分钟。
服用方法:服药时间一般宜饭后30-60分钟服药,滋补药以早晚空腹服为宜,易于吸收;润肠或泻下药宜空腹时服,有助于发挥润肠荡涤作用;消食药宜饭后服,以助消化;镇静安神药宜睡前服;驱虫药早晨空腹服,驱虫效果最佳。煎剂一般宜温服,忌大热或过冷;解表药宜热服,服后应避风寒;祛寒药宜热服,有助于温通;清热解毒药以凉服为宜;止吐药的服法是寒吐热服,热吐则凉服,并注意少量多次服用。
服用禁忌:服药期间少食豆类、肉类、生冷及其它不宜消化的食物;热性病应禁用或少饮酒类等有刺激性食物;服解表透疹药宜少食生冷酸味食品;服用滋补药时不宜饮茶。
特殊煎法:特殊煎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
先煎:需先煎的饮片经武火煮沸,改文火煎10-15分钟后与煮沸的群药合并,如矿石类、贝类、动物角甲类等。
后下:在群药文火煎15-20分钟后,再加入需后下的饮片,煎煮5-10分钟即可,这类饮片如气味芳香,含发挥油的薄荷,砂仁、降香、藿香等。
包煎:把需包煎的饮片用纱布包好,扎紧与群药同煎。如含粘质较多的车前子、葶苈子在煎煮过程中易粘糊锅底,则需包煎。又如富含绒毛的旋覆花,为避免绒毛脱落混入煎液中刺激咽喉,也需包煎。再如花粉等微小颗粒状饮片如蒲黄、海金砂、蛤粉等易漂浮,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也需包煎。
另煎:对于贵重细料药品,如人参、羚羊角片、犀角片等,应采取另煎的办法。这些药物质地好,几乎全部为有效成分,且价格昂贵,若与其它药物同煎,其有效成分易被草类药渣粘附吸收。同时,这些药物大部分质地坚韧,短时间难以将其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因此,对这些药物应单独久煎,也可放入器皿中加适量水另炖。
烊化: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之类,用时应先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以免同煎时易粘锅煮焦,且黏附他药影响药效。
冲服:散剂、丹剂、小丸、自然汁以及某些芳香或贵重的药物需要冲服,如牛黄、麝香、沉香末、肉桂末、三七粉、紫雪、六神丸、生藕汁等。
注意事项:饮片煎后残渣应无硬心不焦糊,凡焦糊的饮片是不能药用的,切不可重新加水煎服。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亲,中国药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huanga.com/phjy/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