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蒲黄 > 蒲黄汤剂 > 正文 > 正文

胡说中药有人把普通中药当ldquo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5 12:36:39
白癜风的费用要多少 http://pf.39.net/bdfyy/
中药的发展史

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而中医中药更是其中最为耀眼夺目的明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和疾病作斗争,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总结而得到宝贵的经验,据记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神农时代”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对各种农作物和天然之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对它们的药用性能也开始有所认识。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的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

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献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历代本草(中药)的著作有:

汉代(公元1世纪):《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

梁代(公元~年):《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

南朝(公元~年):《炮炙论》作者:雷敩

唐代:《新修本草》作者:李勣、苏敬

宋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唐慎微

明代:《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

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雪敏

当代(年):《中华本草》。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材的质量

中药饮片的质量,和很多因素有关,有采收的时间、药材的产地、炮制、运输、储存等等原因都离不开。采收的季节、时间和部位都要把握得十分准确,否则会直接影响中药材的药用效果。

根及根茎类药物: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或春初植物发芽前采收;

皮类药材:一般春末夏初时采收;

茎木类药材:一般在秋、冬采收;叶类一般在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

花类: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特别是花粉类,如蒲黄、松花粉等,过期花粉自然脱落,容易影响产量;

果实种子类:多在自然成熟时采收。

我国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都不完全相同,因此,药物本身的质量,也即其治疗作用有着显著的差异。

说起药材的产地,就不得不说道地药材了,所谓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举几个例子大家就会容易明白:阳春砂仁,广陈皮,川黄连,淮山……,这些药材植物,在别处也能栽培,但是效果比起原产地确实天差地远,有一些更是不可以栽培,好像天山雪莲、冬虫夏草等。

中药炮制是中国医药遗产的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对中国人民防病治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合用也。”

中国名医张仲景也认为药物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或须皮去肉,或支皮须肉,或须根去茎,或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

后世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繁多,说明中国中药炮制学源远流长,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制药技术。而中药材炮制的目的主要有:纯净药材、切制饮片、干燥药材、矫臭矫味、增强作用、改变药性、引药入经。

中药材的运输与储存都要严格按照要求,把握好时间、温度与湿度,合理储存,以免中药材发生霉变、虫蛀、走色、泛油、风化、自燃等情况,造成浪费与损失。

中药材的鉴定

顾名思义,鉴定就是通过一些方法来鉴别中药材的真伪优劣,按经验的一般有来源鉴定(鉴定中药的来源,确定其名字)和性状鉴定(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试、水试、火试等),而现代引入了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

一个真实故事

有一次,医院来了一位病人,她一直走到中药房,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一层又一层的纸,只看见里面有几颗黑褐色球状的中药材,她一手捧着客气地问我们的药师:“请问这是什么药?”

我妈妈80多岁了,在路边看见有人卖这些药材,说是“神仙果”,能医百病,延年益寿,我妈妈一听这药这么神,马上用多块钱买了克,回来后跟我说,我越想越不对劲,医院问一下药师,看看值不值这钱!

我们的药师一看,这只是很普通的中药,名字叫“路路通”,有祛风除湿,利水通淋的作用,医院克的单价才10元多!那病人听见后说:“我妈妈被骗子骗了!”然后带着一脸的医院。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使用药物,首先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以免滥用药物伤害身体,延误病情;如果,确实要买一些非处方药材,在没有专业知识,不能分辨真伪优劣的情况下,还是要到正规的大药房购买,以免上当受骗。

好了,这一回的胡说中药,和大家简单地说了中药的历史沿革,下一回开始,每次会向大家说一个有关中药的故事,不见不散!

版权说明: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医学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huanga.com/phtj/10334.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蒲黄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