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由此可见,汤剂的质量与煎煮药物的用具,水量,火候,时间和方法有这密切的关系。
煎煮前
02
中药饮片是否需清洗?
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切忌浸洗,以免成分丢失,细小种子类的药材会被冲走流失。
01
煎药需要多少水量?
水应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03
煎药应需要多长时间?
各不相同
1、一般药物,头煎煮沸后,再煎20—3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
2、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性成分较多,如解表、芳香化湿、行气等类药物,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头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二煎煮沸后5-10分钟即可。
3、补虚药、矿物药及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不易挥发的药,则应延长煎煮时间。头煎煮沸后,再煎40-50分钟;二煎三煎,乃治四煎沸后,再煎30-40分钟即可。煎煮时间均以药液煮沸后计算。
05
处方中单包的药如何煎熬?
『后下』▼
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煎即可
『包煎』▼
1、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果实类中药、药物细粉,如蒲黄、葶苈子、黛蛤散等均应包煎。
2、含淀粉较多的药物,如浮小麦、车前子等在煎煮过程中易焦化,也需包煎。
3、附绒毛药物,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不适症状,常见药物如旋覆花、枇杷叶等。
『烊化』▼
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如阿胶、龟版胶、鹿角胶、饴糖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或加入汤液中烊化服用。
『另煎』▼
一些贵重中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冬虫夏草等。为避免浪费,可以单独煎煮取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冲服』▼
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如牛黄、三七粉、羚羊角粉、朱砂、硇砂等。宜研极细粉后用汤剂冲服。鲜药,如鲜竹沥汁、鲜生地、鲜芦根等,按医嘱取汁冲服。
煎煮后
煎好的药液最好立即滤出,每剂约50-ml,混合后分次服用。如药液太多,可将混合的药液大火浓缩后再服用。最好当天煎制,当天用完。如果是代煎的真空包装汤剂,根据代煎真空包装的提示,冰箱冷藏尽快服用完毕。
02
服药的时间?
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
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
一般来讲,病在胸隔以上的(心、肺),如咽痛、感冒、头痛、眩晕等应在饭后服用。
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要饭前服用,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滋补药要空腹服用,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夏天煎中药的次数如果是自己煎制中药,时间上也是有讲究的。
有的患者自行煎药时,一服药一般一天煎两次,早上煎一次,药渣到晚上再煎一次。
但夏天不能这样煎药,而是应当煎出一次后,再加水煎第二次,混合后留出一半放至晚上服用。煎出的药汁及时放入冰箱低温保存,饮用前应先加热。需要指出的是,自己煎煮的中药汤剂一般不建议隔夜服用。
药材夏季该如何保存有些人把药材放入冰箱内以延长存放时间,这种做法也是不恰当的。将药材和其他食物放在一起,不仅各种细菌易侵入药材,而且冰箱内湿度大,药材也容易受潮发霉。
夏季空气湿度比较高,最好将药材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湿度不宜过高。此外也建议夏季不要像冬季那样请人代煎多袋中药,拿回家慢慢服用。
在潮湿闷热的环境里,药材容易受潮、生虫。小包药材放置在通风阴凉处即可,而新鲜植物药材和动物类药材要单独包好放入冰箱冷藏。
雪蛤膏在夏季室温中可能变质,需放入冰冻室保存。人参等可以用宣纸包好后放米缸内保存。总的来说,夏季保存药材别超过一个月。
药汁或药渣要冷藏我们多数煎药是一次煎好两顿的,早晚各口服一次,因一早一晚相隔8-10小时,为防药物变质,就必须将第二次服用药汁置于冰箱中冷藏;建议煎一顿喝一顿,按照经典中医理论,这样有利于汤药特性的最好发挥。
然而在夏季时,煎煮一顿后的药渣放置不久就变馊,再煎药则疗效大减或影响健康,这时,药渣要放在冰箱里冷藏才行,若没冰箱,那就宁选择一次煎好两顿的方法了,因为药渣较药汁更容易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