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芍药。白芍为毛茛科多年生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多为人工栽培。主要于浙江、安徽、四川、湖南、山东、湖北、陕西、河南、贵州、云南、甘肃等省。产于浙江者名杭白芍,产于四川者名川白芍,产于安徽亳州为亳白芍等。白芍含芍药甙苷、苯甲酸、鞣酸、挥发油、脂肪油等。有解痉镇痛、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真菌的作用。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肺三经。主治头晕目眩,胸腹胁肋疼痛,四肢挛急,泻痢腹痛,虚汗不止,月经不调等症,是治疗妇科病良药。
白芍不仅有上述作用,临床上大量使用还有利尿作用,这方面《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有医案说明,我在临床上也运用过;还有大量使用止血验案,如中医老前辈岳美中等等。但是我认为白芍的作用主要还是体现在解痉止痛上。
对于这一点实际是滥觞于《伤寒论》芍药甘草汤。“胫尚微拘急,重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后世几无出此范围,这一点我想大家都会认同的,但是要用好此药,有一点是必须要注意的,这就是大剂量。缓急止痛我一般是50-g的用,低于此量效果不明显。其次,药征最好是平滑肌痉挛类,如气管咳嗽哮喘,胃脘疼痛,少腹痛经等等,其它神经性疼痛不明显。临床上常见有些同道运用此药很不得法,要么是十克八克蜻蜓点水,不起作用;要么乱用一气,说能止痛,什么痛都用,不分性质,结果时有效时不效,不明其理。关于剂量《伤寒论》上芍药甘草汤,写到各是四两,一两按15g折也要60g。再看《当归芍药散》中芍药直接就是一斤,可折合g,可见绝对量是不能少的。今人张锡纯利水g,万友生治下肢游火芍药用90g效如桴鼓,都说明了量的重要。下面举两例示之:
王某,女,37岁。四川在陕西一打工者。因右上腹部疼痛,吃不下饭,冷汗淋漓,求治于我,中医治疗。刻诊:疼痛急症面容,捂着胃脘部,呻吟不止,舌淡苔白厚,脉弦紧,大便微溏,已一月有余。我断为胆囊炎或胆结石症(后经彩超证实为胆囊炎急性发作),中医大柴胡汤合理中汤证
处方:柴胡60g、黄芩15g、枳实15g、半夏30g、党参50g、白芍30g、大黄15g、干姜10g、苍术12g、生甘草30g、生姜6片、郁金12g、元胡30g、川梀子10g。5副,水煎服,每日三次。
一周后复诊,疼痛稍缓,兼胀,大便微溏,纳差。舌苔稍薄,脉弦巳不紧。效果不大,病人急求解决胀痛问题,我思之良久,认为证对药轻,于是在上方中将白芍改为90g,干姜改为30g,又服五剂,三诊,病人说吃完二付药胃脘部就不痛了,但是还有点胀,纳差。
换方:异功散合四逆散善后,痊愈。
秦某,女,27岁。痛经多年,经人介绍于我,要求中医治疗。刻诊:中等个人,面白胖,形娇。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每次月经痛得死去活来,经色偏暗,量适中,期基本准时。饮食二便正常,因个人问题未如意解决,心情郁闷,脾气急燥。看过多次中医效果不佳,有点信心不足,经安抚处: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失笑散加减。
当归15g、白芍60g、川芎12g、桂枝15g、丹皮12g、桃仁12g、茯苓30g、五灵脂15g(包)、生蒲黄15g(包)、鸡血藤30g、白术10g、泽泻30g、甘草10g。七剂.水煎服。
每次经行前一周左右开始服至月经中停,连服三个月。服药后第一次月经有轻微疼痛,比过去好多了,病人很高兴。第二次月经未疼,第三次也未再疼,痊愈。后以上药蜜丸服三个月彻底治愈。
按:案1实际上辨证准确,但是药量不足,故病人又遭痛苦一周,我心中很是惭愧,用药不到家,医技不过硬,好在迷途知返,速更失误,终使病人渐入坦途,最后治愈。真为吃一堑长一智,以后用药只要辨证不误,即大胆用药,收效颇速,案2即是明例。除了药量的问题外,再强调白芍治平滑肌痉挛导致的疼痛较好,诸位还可探讨,这只是我一家之言。
再论芍药。临床上除了止痛外,我还用于止血。用大剂量白芍止血,这是根据岳美中经验引《芷园医话》之说。白芍重用至一两以上,止血效果往往神妙而不可言。
验案:刘某某,女,40岁。这是一例电话远程指导治疗的病例,患者在黑龙江,崩漏一个月,经血淋漓不断,时多时少,人也虚弱无力,连上下楼的力气都没有了,头晕,心悸,纳少,恶心,大小便尚可,脉舌象不明。西医西药止血无效,很是恐慌,经人介绍不远干里电话求治。崩漏这么长时间,尽管没有面诊,根据口述症状,基本可以判断为气血虚亏,拟补气敛涩,双管齐下。
处方:生黄芪60g、当归30g、生地30g、白芍g、藕节30g、生地榆60g、生龙牡各30g、仙鹤草50g、乌梅30g。三副,水煎服,日三次。
三天后电话复诊,告之,吃完药,下血稍有减少,但恶心呕吐,小腹下坠。令其加姜半夏30g、生姜10片,再服一剂,后来述,仍然恶心,想吐,吐不出来很难受。我认为是虚的太厉害,胃气偏弱,药轻病重,又易方:
生黄芪g、当归30g、白芍g、桑叶30g、生地榆60g、红参15g、仙鹤草50g、乌梅30g、大枣10(切)。二副,水煎服,日三次。
两日后再诊,言之,血大量减少,但还不净,时有时无,量不多,人稍有精神。说明此方已见效,略为调整,击鼓再进,上方白芍减量为60g,毕竟偏寒,再加海螵蛸15g,进一步固涩,陈皮10g、炒三仙各15g、生姜6片,调胃。二副水煎服,日三次。
两日后电告于我,血已完全止住,无血了。但人还是虚,没劲。此为虚亏的时间大长,无形之气易补,有形之血难复,令其将人参归脾丸合左归丸,加一倍量,坚持服一个月,善后。《古道瘦马医案》
附:罗芷园论白芍止血吐血,肺癆之咯血或吐血……中药中之白芍,其止血之效力,乃至神妙而不可思议。上述数例,于麦角及其他西药不能完全止血时,或再发更大吐血时,竞以白芍四钱至一两,佐以藕节一两、汉三七一钱、生地四钱至八钱等药,而完全止血,且止血后均经过数年或数十年亦未见再发。或根本不用西药,一遇吐血或咯血,即以白芍为主药与之,率皆一剂即有奇效。有时以白芍之方与麦角之方,每星期掉换,令患者试服,十分之十皆于服麦角时期复发吐血,病势反复。此例亦不下数十。故余至今废止麦角剂,并以余之确实试验与比较成绩坦白说明于此。愿中医坚信白芍为止血神品,放胆用之,愿西医注意白芍止血,千真万确,毫无流弊,迥出于麦角等止血西药之也。
附:群贤见智录
1.于鹊忱教授自拟治痛缓急汤用以和血舒筋,缓急止痛,疗效颇佳。药用白芍、甘草、川芎、牛膝、柴胡、僵蚕,随证加减,方中重用白芍30—50g。(《名中医治病绝招》)
2.龚去非教授习以细辛治疗三叉神经痛,同时配伍重剂白芍30—50g,止痛功效尤强。(《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3.周本善主任医师常用白芍治疗风阳头痛,虚风眩晕,肝气胸胁痛和胃脘痛等,用量为10—60g。周医师认为白芍养血柔肝,功擅缓急止痛,其疗效与用量相关。(《方药心悟》)
4.吴荣祖文医生用白芍30—60g,配炙甘草,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肌肉痉挛综合征32例,疗效显著。病在上肢,配桂枝、伸筋草;在下肢加续断、牛膝;在肩背颈加葛根、川芎;在胸胁加柴胡、桔梗;在腹部加佛手、白术。[云男中医杂志,,12(1):20]
5.万友生教授常用四逆散加味治疗肝经郁滞胸胁疼痛,方中重用白芍60g.取其滋养肝体,柔缓筋脉,解痉止痛之功也。(《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6.司徒树长教授认为慢性咳喘常有与肝气上逆和心脉瘀阻相关者。若肝失所养,木气亢逆,升动太过,势必冲击肺金,致使肺金失其宣降机能,发为咳喘。故自拟柔肝降逆汤以降肝之逆气,则咳喘自平。药用白芍、杏仁、川朴、旋覆花、代赭石、枳壳、地龙、甘草。方中重用白芍60g,临证每获良效。[《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7.朱志超医生常用当归、川芎、白芍、赤芍、白芷、独活、细辛、僵蚕、薄荷、甘草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偏头痛,常常获佳效,方中白芍用量为30-g。[四川中医,,(11):27]
8.严燕翎主任医师善用止痉汤加减治疗面肌痉挛,方药为丹参、杭芍、葛根、地龙,其中杭芍用量为1O—g,疗效显著。[中医杂志,,26(3):77]
9.桑景武教授是长春名医,在治疗消渴时,凡无明湿热证,舌不红者,皆以真武汤加减治之,方中白芍用量为50—lOOg。《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消渴卷》
10.郭维一主任医师是陕西名医,曾治一盛夏畏寒大汗证属少阴虚寒、营卫失和患者,药用桂枝、白芍、附子、白术、茯苓、干姜、细辛、炙麻黄、薏苡仁、防己、甘草、大枣,方中白芍用量为g。(《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奇症卷》)
11.刘廷俊医生善用重剂白芍治疗胆石症,药用白芍、郁金、丹皮、柴胡、枳实、半夏、黄芩、大黄、干姜,水煎服,方中白芍用量为lOOg。(《常用中药特殊配伍精要》)
12.曹春宝医生临床观察研究发现,对泌尿系统结石,白芍用量达到20~50g时,确有促进结石排出之功效,同时配伍利湿通淋药则其排石效果更佳。(《常用中药特殊配伍精要》)
13.程远文医生善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妇女阴道痉挛症,方中白芍用量为lOOg。疗程最长者2个月,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不良反应。(《常用中药特殊配伍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