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蓟
大蓟
野红花,鸡项草,大蓟草,千针草,刺蓟,马刺草,山罗卜,大刺儿菜,大刺盖,地萝卜,牛戳嘴,
凉,甘,苦。归心、肝经。
甘、苦,凉。归心、肝经。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1.凉血止血:用于血热所致的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2.散瘀解毒消痈:用于痈肿疮毒。热毒痈肿。
1.大蓟配小蓟两药均性凉,功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同用则药力更强,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肿。
2.大蓟配蒲黄大蓟为凉血止血药,主血热出血证;蒲黄甘平之性,具活血行瘀之功,为止血行瘀之良药。二者相伍,可协同增效,同时又可互相扩大治疗范围。
3.大蓟配灶心土大蓟为凉血止血药,主血热出血证;灶心土为温经止血之良药。二者相伍,可协同增效,同时又可互相扩大治疗范围。
内服:煎汤,10~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大蓟偏于散瘀解毒消痈,大蓟炭偏于止血。
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忌犯铁器。
大蓟与小蓟:大、小二蓟,首载于《名医别录》,因其性状、功用有相似之处,故大小蓟常混称。至《证类本草》、《救荒本草》、《本草纲目》才逐渐将其区别开来。二者均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广泛用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疡。然大蓟散瘀消痈力强,止血作用广泛,故对吐血、咯血及崩漏下血尤为适宜;小蓟兼能利尿通淋,故以治血尿、血淋为佳。
为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植物大蓟的根及全草。分布于华东、中南各省区及陕西、四川。夏、秋季花开时割取地上部分,或秋末挖根,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别录》:“女子赤白带,安胎,止吐血,衄鼻,令人肥健。五月采。”
《药性本草》:“捣根绞汁服半升,主崩中血下。”
《日华诸家本草》:“叶治肠痈,腹脏瘀血,……补损,生研,酒并小便任服。又恶疮疥癣,同盐研罯之。”
《本草经疏》:“大蓟根,陶云有毒,误也。女子赤白沃,血热所致也,胎因热则不安,血热妄行,溢出上窍则吐衄。大蓟根最能凉血,血热解,则诸证自愈矣。”
《本草新编》:“大蓟,破血止血甚奇,消肿安崩亦效,去毒亦神。但用于初起之血症大获奇功,而不能治久伤之血症也。盖性过于凉,非胃所善,可以降火,而不可以培土故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